我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,却因为不知得罪了谁而频繁遭到投诉和审核,因此我决定重新整理并再次发布这篇探讨。

首先,笔者坚信有关联赛升降级的讨论和对外援的严格限制,不仅不能真正提升本土球员的水平,反而是无效的应对措施。恰恰相反,CBA应当放宽对外援的限制。这样做有两个潜在的好处。一方面,球队可以储备两名外援,且不再限制其上场时间,给予他们充分的发挥空间;另一方面,借鉴今年传言的归化球员与外援联合政策,取消上场时间的限制。这不仅将本土球员的比赛时间合理化,还将提升联赛的整体竞争强度和观赏性,为本土球员创造极佳的锻炼环境。要知道,其他篮球强国的国家队员往往具备甚至超过外援的水平,如果连联赛中的外援都难以竞争,又凭什么在国际赛事中争胜呢?

针对有人提出的“全场外援上场,本土球员如何锻炼”这一问题,其实解决方案也并不复杂。可以考虑扩充球队数量,或增加CBA的赛事场次。之前一个赛季的50多场比赛频次相对合理,若场次增多,外援的使用时间自然也需有所考量,毕竟没有球员能够在没有伤病、且不感到疲劳的情况下持续高强度比赛。如此一来,本土球员将有更多的展现机会,相对来看,扩军显然是最佳选项。随着参赛队伍的增加,需求自然会提高,进而涌现出更多本土球员的锻炼机会,不会因外援数量的增加而导致本土球员失去成长的空间。

上述两点若能够有效实施,解决了CBA联赛的竞争强度和本土球员的出场机会,然而仍需注意,部分球员可能因为外援的存在而选择“躺平”——只需勉强应付。确实,外援薪水高,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。在现行规则下,即使本土球员的表现与外援相当,甚至更优,但高额年薪却仅为600万,这显然不合理。因此,有必要对本土球员的顶薪进行重新评估,使其与外援保持一致。这将是公平竞争的体现:当球员的表现和战术地位与外援平分秋色时,为什么外援可以高薪,而本土球员却只能拿到600万?不应再区分外援与本土,应该让顶尖球员按照其能力和表现获得合适的报酬,甚至比外援更高。

展开全文

想象一下,在如此高强度的竞争环境和丰厚薪酬的激励下,真正能够在赛场上脱颖而出的本土球员,如何能在国际赛事中展现实力?想必在那时候,我们根本不需要归化球员,因为我们的国家队将拥有相当于甚至超过外援实力的顶尖球员。

当然,实施这些政策初期必然会经历短暂的阵痛期。此时,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给予本土球员和中国篮球更多的理解与支持,坚信光明的未来在等待着我们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